医药行业舆情风险点及应对得失分析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民生、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医药行业的政策法规、改革举措、突发事件等极易引发舆论关注,形成舆情热点,因此,行业舆情风险点较多,对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内企业的舆情应对能力提出了考验。

一、医药行业主要舆情风险点分析

1.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力量凸显,政策和监管易成为“众矢之的”

医疗政策改革、疫苗安全、药品安全等直接关系百姓生命健康,公众反应往往会比较“敏感”,“燃点较低”,对职能部门的要求以及监管措施也期待较高。多起医药安全事件的爆发,促使民众对医药安全的监管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因此,民众往往自发承担监督职责,对不合理现象通过网络曝光引发舆论关注。伴随着曝光而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一些问题本身由于对专业性要求较高,此时质疑政策和监管就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如,2017年底,知名自媒体“丁香医生”发布微信文章《一年狂卖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引述多位眼科医生的说法和权威文献资料,力证“莎普爱思滴眼液”预防和治疗白内障是弥天大谎,是用洗脑式广告营销“坑害”老年人,使其延误治疗、有失明风险。文章一出,便迅速传播,莎普爱思滴眼液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苄达赖氨酸滴眼液是否有效”的讨论仅限于专业人士,普通网民的言论则主要指向了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不作为”。虽然此后相关政府部门介入调查并发出澄清公告,但事件对涉事企业以及监管部门的负面影响却并未消失。

2.行业特性造成公众认知壁垒,为误解和谣言提供了土壤

医药行业受专业知识壁垒高的影响严重,公众对一些专业知识认知模糊不清,导致一方面在政策宣传和相关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可能因公众误读而产生负面舆情;另一方面在出现相关舆情的时候,公众也较容易受不实言论或谣言误导。如,201712月,新华社报道称“我国超过5亿人有家庭医生”引发网民吐槽“我家庭医生的在哪里?”,后经卫计委回应称“家庭医生不等于私人医生”,舆情才逐渐得以平息。又如,20186月随着九价宫颈癌疫苗在内地开始接种,一篇题为《一年内致328人死亡,2千人终身残疾,5万例不良反应!这种HPV疫苗来到了中国,百万女性高价接种……》的文章在网络热传,文中提到诸多接种宫颈癌疫苗的严重不良反应,看似专业严谨,实则夸大其辞,给不明就里的公众造成了严重误导。

3.“个案”被泛化,负面效应扩大易导致公众恐慌情绪蔓延

由于每个个体都不可避免地和医药发生关联,因此这一行业的话题是最能引发公众共鸣的领域之一。当一些个案在网络广泛传播时,公众往往轻易产生代入感,产生“共情”。而这种“共情”则容易使得个案的负面效应泛化,成为负面舆情的源头。如,2018年初,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在微信朋友圈热传,引发公众对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弊端、医疗资源紧张、流感特效药难买、医保政策不完善、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的热议。又如,近期随着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影片揭示的诸如进口药在中国的成本高昂、中国仿制药行业沉疴积弊、普通人因病致贫等现实问题成为自媒体平台热议的焦点,在公众在网络上抒发强烈共鸣的同时,对疾病的恐慌、对国产抗癌药价格高昂的不满、对现有医疗制度的悲观等情绪也随之在网络蔓延。再如,近日华大基因“无创漏检”一事,也引发了公众对无创基因筛查领域乱想的探讨以及对相关技术的不信任感。

4.药品虚假宣传屡禁不止,药企不规范营销存隐患

近年来,因药品、保健品虚假广告、夸大宣传等乱象引发的负面舆情事件屡有发生。一些电视节目或者广播节目中,假借“大师”“专家”名义的虚假医疗广告屡见不鲜,这类广告通过长期大批量的“洗脑式”营销手段进入公众的视线,对公众尤其是老年消费群体形成误导,使专家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遭受质疑,也使监管部门成为舆论攻击的靶子。去年以来,涉及鸿茅药酒、莎普爱思等药品的舆情事件,均与舆论质疑其虚假宣传、夸大功效有关。此外,一些药企在营销过程中存在利益输送问题也不时见诸网络,如20184月,药企巨头诺华遭“员工”实名举报“带金”销售一事引发较多关注,涉事企业和医疗机构受到舆论抨击。上述行业乱象屡禁不绝,一旦遭网络曝光,损伤的不仅是企业的商誉,也是公众对行业的信任。

5.“互联网+医药”发展褒贬不一,信息泄露等风险引发担忧

......

(获取完整报告请联系我们)